康熙皇帝的四子胤禛,经历了明争暗斗的“九子夺嫡”之战,最终凭借自身的聪明才智和权谋手段,成功登上了皇位,成为了后来的雍正皇帝。雍正登基后,深刻感受到过去的立储方式存在着许多弊端,容易引发皇子之间的争斗与骨肉相残。为了避免这样的悲剧重演,雍正提出了一种新的立储方式,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“秘密立储制度”。
根据这种制度,皇帝在自己的遗诏中提前写明他所选定的继任者名字,并将这份遗诏密封在一个鐍匣中。然后,这个鐍匣被放置在乾清宫内“正大光明”匾额的后面,任何人不得擅自窥视。待到皇帝驾崩时,宫中大臣们才会齐聚一堂,打开铁匣,宣告遗诏中的继位人选。这一做法使得继承问题提前决断,避免了皇族之间的公开争斗,并且确保了继位者的合法性。
展开剩余66%雍正之后的几位清朝皇帝,都在其继位后继续沿用这一制度。然而,秘密立储制度虽然有其好处,也并非没有问题。特别是在嘉庆皇帝驾崩后的权力交接中,这种制度便暴露了它的缺陷。
嘉庆皇帝早在即位不久后的嘉庆四年(1799年),在乾隆帝去世后就准备好了自己的遗诏,将其密封在鐍匣中,然而他却未按照先帝的做法将铁匣放置在“正大光明”匾后,而是选择将其藏了起来。嘉庆或许是出于对遗诏安全的考虑,担心放在匾后容易被篡改,所以才决定将其暂时保存在自己手中。嘉庆的初衷或许并没有错,但谁曾想,他在嘉庆二十五年(1820年)突然暴病身亡,临终未能留下明确的指示。
当嘉庆去世的消息传来,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,嘉庆并没有留下明确的继任指示。在当时的紧急情况下,大臣们第一反应是去乾清宫的匾后寻找遗诏,但遗憾的是,遗诏被藏了起来,没有人能确定继位的具体人选。这一突如其来的局面让所有人都陷入了恐慌与不安。嘉庆生前偏爱第二子绵宁(即后来的道光帝),但在没有遗诏作为依据的情况下,谁也不敢轻举妄动。
这一时的混乱,揭示了秘密立储制度的一个巨大缺点:过于秘密的方式,竟使得帝位的继承问题变得更加扑朔迷离。幸运的是,经过一番搜索,随扈的军机大臣戴均元和托津,最终在嘉庆的一位随侍太监身上找到了铁匣。根据《戴均元墓志》的记载,当时大臣们找到了铁匣并打开后,确实找到了嘉庆的遗诏,明确指示道光为继任者,继而一场本应是风平浪静的皇位交接,终于得以平息。
然而,这一过程并没有完全消除宫中和百姓的疑虑。虽然遗诏是在随侍太监身上找到的,但毕竟不是由嘉庆亲自交给大臣的,这也使得一些人心存疑虑。是否有可能在嘉庆死前,某些不法之徒篡改了遗诏,暗中推动了道光的即位?正因为如此,在道光继位之后,有关嘉庆之死是否与立储有关的流言四起,令人不安。
为了平息这些流言,太后特别发布了一道懿旨,明确说明嘉庆帝在去世前并未留下明确指示,皇次子绵宁为人谦和、品德优良,正是百姓的心愿。因此,太后便宣布由道光继位,并以此安抚了民心。这道懿旨的发布虽然承认了道光的继位,然而其中提到“嘉庆皇帝未及明谕”的部分,也无意间证实了道光并非按照嘉庆亲口指定的方式登基。
尽管如此,道光的继位过程最终还是平稳地完成了。嘉庆的几个弟弟并未因此产生野心,也未利用这点来挑战道光的地位。虽然道光登基的过程略显曲折,但最终他顺利继承了大统,成功地走向了他自己的帝王之路。
发布于:天津市顺阳网配资-配资点评网-配资门户首页-股票杠杆网址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