于386旅,战士们屡屡目睹一幕幕趣味横生的景象:那位佩戴着厚实眼镜的政委王新亭,步履维艰地缓缓前行,而旅长陈赓则忽然神情庄重地提醒道:“王兄,留神脚下,前方有个深坑,务必用力跨跃!”
王新亭毫不犹豫地纵身一跳,却忽闻身后传来陈赓与周希汉的笑声——原来这又是陈赓的惯用玩笑。
王新亭合影
此场景抗战时期常出现。
这位被戏谑为“瞎子”的政委,实则享有“近代诸葛亮”的崇高美誉,成为陈赓将军最为信赖的智囊之士。
当铺学徒,练就火眼金睛。
1908年,王新亭在湖北孝感的一个农家小院里呱呱坠地,他的童年始于这片土地的沃土之中。
家境虽不富裕,父母却省吃俭用,在他7岁那年,将他从简朴中抽身,送入了私塾的大门。
五年私塾的熏陶为王新亭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石,然而,在年方十二之际,父亲不幸离世,家境陷入困顿,迫使他不得不中止学业。
为了生计之需,王新亭在亲友的引荐之下,踏入了县城一家当铺,开始了他的学徒生涯。
这段过往看似与日后的军事生涯并无直接联系,却意外地塑造了他两项至关重要的能力:首先,他锻炼出了对言辞和表情的敏锐洞察力,每日与形形色色的顾客打交道,使他学会了从细微之处辨识真伪;其次,他培养出识别珍宝的独到眼光,经手的金银玉器、古玩字画无数,使他练就了对事物价值的精确评估。
十年当铺生涯。
1926年左右,一场革命浪潮横扫湖北大地,董必武、陈潭秋等革命先驱在此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理念,而农民运动亦在各处蓬勃兴起。
董必武
年仅十八岁的王新亭,在工人运动的感召下毅然投身其中,然而不久便遭遇了残酷的镇压。他不仅因参与活动而遭受当铺老板的辱骂与殴打,更被无情地解雇。
投身革命,鉴宝可立奇功。
1930年春四月,正值青春年华的22岁王新亭,毅然离家,踏上北去的征途,投身于红军的怀抱,成为了鄂豫皖第一军第一师的一员勇士。
在当时的红军队伍里,绝大多数成员都是目不识丁的农民,而像王新亭这样仅受过五年私塾教育的“文化人”,实属罕见,犹如凤毛麟角。
王新亭才能在战斗中意外显露。
1930年寒冬时节,气温骤降,红军面临严重物资短缺,亟待过冬用品的补给。
徐向前攻新洲城以解军需。
战事进展异常顺利,红军巧妙利用大雪麻痹敌军神经,悄无声息地潜入城内,成功歼灭了守军。此次行动中,红军缴获了大量的枪支、弹药以及棉衣,此外,还收获了众多金银首饰。
在战士们忙碌于运送物资之际,王新亭的目光却捕捉到了一旁随意堆放的几堆被视为“破烂”的物品。
凭借着在当铺磨砺出的“火眼金睛”,他洞察出,那些看似平凡的铜器,实则隐藏着鎏金的奢华,而那些毫不起眼的石头,实则镶嵌着碎银的珍贵。
王新亭细致地将每一件物品捡起,并一一上交,此举为部队换得了迫切所需的经费。
团长倪志亮惊喜不已。
倪志亮
在文盲率极高的红军队伍中,能够辨认黄金首饰的士兵,其能力非同小可。
倪志亮破格提他为连指导员。
踏入军旅生涯仅数日,王新亭便连连晋升数级,他的军旅旅程自始至终洋溢着传奇色彩。
3年飞跃,晋升奇迹
王新亭晋升迅速。
自1930年踏入军旅生涯,至1933年止,仅短短三年的光景,他已从一名普通的战士蜕变为军政治部主任,跻身军级干部行列。
与其他将领的晋升之路相较,许世友自参军至晋升为军级干部,历时短短6载;林彪虽才高八斗,却也耗费了4年时间;反观王新亭,他仅用了3年便实现了这一飞跃。
王新亭的迅速提升地位并非出于偶然。他不仅具备卓越的文化素养,更在沙场上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。即便视力不佳,每当面临艰苦的战斗,他总会毫不犹豫地握起枪杆,勇猛地冲锋在前。
在商潢、苏家埠等关键战役中,王新亭屡屡以少胜多,彰显其卓越的军事才能,因而多次获得徐向前将军的赞誉与褒奖。
开国上将王新亭曾言,日军所书“专打三八六旅”标语,实乃对我们部队的最高赞誉【9】——摘自党史频道,人民网
1932年10月,红四方面军毅然撤离鄂豫皖的根据地,踏上了向川陕方向转移的征途。
行军之途异常艰辛,敌机轮番轰炸,我军只能于夜幕降临后悄然隐蔽前行。
视力欠佳的王新亭时常遭遇险境:在一场夜行军中,他不慎失足坠入山沟,额头撞出鲜血,却依然坚毅地继续前进;另一次,在渡河时,由于无法辨明河道的深浅,他被急流卷走,幸亏战友及时出手相救,方才化险为夷。
尽管如此,他始终坚守在队伍的正中央,一边努力克服个人的重重困难,一边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,以“革命定将取得胜利”的坚定信念,激励着那些疲惫的战士们。
04 搭档陈赓,铸就“三子”佳话
随着抗日战争的硝烟弥漫,红军部队完成了改编,成立了八路军。在此过程中,王新亭同志被委以重任,担任了129师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的职务。
1937年9月,129师奉命挺进抗日前线,王新亭肩负使命,加入由陈赓将军率领的386旅,致力于连队改编后的组织强化工作。
他起初执掌旅政训处之职,继而又晋升为旅政委,与陈赓结成了一对默契的搭档。
在386旅中,陈赓、王新亭与周希汉共同构成了一个颇具特色的“三杰之组”。
陈赓因腿部的伤痛而被誉为“瘸子”;王新亭因视力高度近视,常被戏称为“瞎子”;周希汉则以他那瘦高的身形,被人戏谑为“杆子”。
陈赓
三人各具特色,风格迥异,却能在协作中展现出无与伦比的默契,共同铸就了一支令日军闻之丧胆的铁血三角。
陈赓常戏谑王新亭的视力。
在行军路上,陈赓神色凝重地叮嘱道:“王瞎子,稍等片刻,你脚下有个深坑,需得用力跳过。”王新亭信以为真,用力一跃,随即身后传来了陈赓与周希汉的笑声——原来这又是一则陈赓的玩笑。
王新亭不甘示弱,亦以“陈瘸子”之称回敬陈赓。
在这段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里,这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显得尤为宝贵。
05 神头岭智战,诸葛智显。
王新亭被誉为“近代诸葛亮”,其卓越之处在于对战局的精准洞察与独到战术的巧妙设计。1938年神头岭的伏击战,便是这一称号的最佳佐证。
抗战照片
彼时,陈赓遵从师长刘伯承的指令,受命于神头岭西麓设防,以阻截日军自潞城方向而来的援兵,并负责为正面主攻日军第108师团的攻势提供掩护。
王新亭主张,我们不应仅仅满足于执行“阻止敌军增援”的使命,而应将彻底歼灭日军作为我们的主要战略目标。
经过对地图的仔细研究,他们初步确定了神头岭作为伏击的最佳地点。
然而,周希汉在实地勘查过程中,发现情况实则错综复杂:神头岭虽两侧地势较高,但地形狭窄平坦,不利于大规模布署兵力;同时,其距离道路近在咫尺,极易暴露于日军侦查之下。
在作战会议上,众多指挥员均对在神头岭实施伏击表示异议,他们认为该地不宜进行伏击战。然而,陈赓却出言不凡,力主在神头岭设下伏兵。
在关键时刻,王新亭力挺陈赓的观点:“最是险境之处,亦是最为安全之所。鉴于神头岭并不符合设伏作战的常规条件,因而较难吸引日军的警惕。我方正好趁其不备,出其意料,发起攻击。”
王新亭进一步剖析道:“常人皆以为绝无可能之事,实则往往蕴藏着绝佳的战机。我军擅长设伏的八路军都视其为不切实际,那么日军自当更坚信其不可能发生,进而放松警惕。如此一来,对我军实施伏击无疑将更为有利。”
在这场激战中,386旅共歼灭日军1500余人,并缴获了丰富的战利品,该战役因而成为八路军抗日战争史上的一个典范。
战后,王新亭目睹了根据地堆积如山的枪支弹药,不禁笑着调侃道:“瞧我们这营地,简直成了个武器库啊!”
06 香城固设伏,战术创新
1938年12月,王新亭与陈赓率领的主力部队,再度踏足太行山脉,勇往直前,深入冀南广阔的平原地带。
他们迅速察觉到一条规律:每当我国军队对日军的某处据点发起攻击,那些傲慢的日军便会派遣骑兵和汽车进行报复。
王新亭与陈赓巧妙地决定,针对敌方心理,在平原地带展开一场诱敌深入的伏击战。
他们精心选择香城固西北地区,将其构筑为诱敌深入的“口袋”阵地。
1939年2月7日至9日,王新亭部精心部署,以少量兵力对威县日军实施连续突袭,同时旅主力巧妙布设伏击阵地于香城固。
2月10日,日军恼羞成怒,遂派出九辆汽车,满载日军士兵及重炮与机枪,驶入八路军精心设下的“口袋”陷阱。
历经八小时激战,386旅英勇奋战,共击毙日军250余名,并成功缴获大炮4门及枪支数十支。
这场激战赢得了当地民众的广泛赞誉:“三八六旅英勇儿郎,陈、王两位领导英明;沙滩之上设下口袋阵,香城四周布下天罗地网。战车如同翻滚的火锅,日本侵略者遭遇了灭顶之灾。这场胜利洗刷了我们的心头之恨,守护了我们美丽的家园。”
连续的胜利使得日军对386旅既怀恨在心又心生畏惧,甚至不惜在坦克上喷涂“专攻三八六旅”的口号。
战士们对此愤慨不已,王新亭却幽默地一笑:“这恰恰是对我们最大的赞誉!它意味着他们心生畏惧,我们的战术已使他们感受到了痛击。”
07 政治攻势,瓦解伪防
在军事指挥才能之外,王新亭亦显露出了卓越的政治工作能力。
王新亭
在1941年至1942年间,日军针对太岳军区实施了五轮“治安强化运动”,并展开了疯狂的“蚕食”策略。
为挫败日军企图,太岳军区党委果断成立了对敌斗争委员会,王新亭同志担任书记一职,并领导开展了多次规模空前的政治攻势。
自1942年8月中旬起,历时两个月,王新亭率领太岳军区成功举办了144场座谈会、讲演会及公审会。通过口头宣传,触及的听众超过二十万人。同时,发放张贴了65种共计超过二十一万份的宣传资料,包括传单、漫画等,并在公共场所书写了超过一万的标语口号。
这一连串的政治攻势极大地激发了敌占区民众的斗志,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动摇并削弱了伪军与伪组织的根基。
同年十月,王新亭在政治攻势总结会议上发表“十二点意见”,从而使得太岳军区的政治攻势得以更广泛、更有效地深入推进。
08 解放战场,妙用坑道炸。
在解放战争的烽火岁月中,王新亭已崭露头角,独当一面,肩负重任,担任了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八纵队的司令员兼政治委员。
在山西战场上,他遭遇了阎锡山苦心经营多年的坚不可摧的城防体系。
阎锡山
运城战役充分展现了王新亭将军卓越的军事才能。在此次战役中,解放军虽曾两次发起攻势,却未能攻克运城。
1947年9月10日,王新亭肩负重任,率部再战运城,旨在缓解陈谢兵团向外线挺进时的后顾之忧。
蒋介石与阎锡山将运城定位为掌控晋东南的战略枢纽,遂集结了一万余人规模的正规军队,同时调动了3个专署和16个县的本地武装力量,严阵以待。
运城的城防体系坚不可摧,由12米高耸的城墙及深度与宽度各达8米的护城河组成,其外围则以高耸的瞭望塔和低矮的堡楼交织成密集的交叉火力网。
王新亭指挥第8纵队,对运城实施东、西、北三面的严密包围,旨在发动攻势。然而,正当准备展开攻城之际,敌军却突然增援。接到命令,王新亭下令撤围以打击敌援,但不幸的是,敌军成功破坏了我们的攻城阵地。
在筹划三打运城之际,王新亭汲取过往的经验与教训,毅然决定采纳坑道爆破的战术策略。
他集结了一支具备攻坚作战丰富经验的部队,充分运用军事民主,主持召开了“诸葛亮会”,研讨并提出了攻城战术。随后,他激励全体战士:“坚守到最后五分钟,我们将攻下运城,共迎新春佳节。”
面对敌军四个旅的援军突然涌入,王新亭在危难之际保持镇定,采纳了旅长黄定基所提出的坑道爆破战术。
在那个夜晚,第7连的九名战士凭借双手挖掘,借助工具开凿,终于在破晓前成功挖掘出一条长达5.5米的坑道,并开辟出一个可容纳3000公斤炸药的空间。
在夕阳的余晖中,一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将城墙炸裂,形成了一段长达二十余米的斜坡。随后,突击营接连发起攻势,经过一番惊心动魄的巷战,最终成功攻克了运城,并将守敌1.3万余人悉数歼灭。
此战术后于解放临汾、太原等战役中屡次验证其有效性,王新亭亦由此被誉为“爆破高手”。
他的指挥理念强调:“战争非仅凭勇气取胜,更需智慧之助。精准识别敌军软肋,以最小的牺牲换取最大的战果。”
崇高荣誉,载史册
1955年,凭借着多年来卓越的功勋与杰出的军事才能,王新亭荣膺上将军衔,进而成为国家之柱石,跻身国家栋梁之列。
王新亭自当铺学徒起步,历经艰辛,终成开国上将,踏过了一段非同寻常的人生旅程。
王新亭将军的子女们成年后纷纷投身军旅,其中次子王晓阳表现尤为杰出,晋升为少将,堪称将门虎子的典范,将革命精神代代相传。
王新亭的传奇生涯深刻地诠释了这样一个真理:真正的传奇并非仰赖天赋与机遇,而是源自对生活的深刻洞察、对职责的执着坚守,以及无论身处何职都倾尽全力的工作态度。
正如徐向前所赞誉:“王新亭之可贵,在于他能将平凡的经历转化为成长的滋养,将每一次机遇都铸就为提升自我的阶梯。”
顺阳网配资-配资点评网-配资门户首页-股票杠杆网址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