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说“我不敢”?你的第一句话,藏着他未来的勇气当孩子攥着衣角、眼神躲闪地说出“我不敢”时,很多家长下意识的反应是“这有什么好怕的”“勇敢点,你能行”,可这些话往往像一阵冷风,吹灭了孩子试图倾诉的勇气。其实,孩子口中的“不敢”从来不是胆小的标签,而是他们向成人发出的“求助信号”——可能是怕尝试后失败被嘲笑,可能是对陌生环境感到不安,也可能是还没准备好迈出那一步。这时候,父母的第一回应,不是催促或否定,而是决定孩子能否建立自信的关键。记得邻居家的孩子小宇,第一次学轮滑时摔了一跤,坐在地上红着眼眶说“我不敢滑了”。小宇妈妈没有急着拉他起来说“别怕,再试试”,而是蹲下来轻轻揉了揉他的膝盖,轻声问:“刚才摔疼了对不对?所以现在有点害怕,担心再摔疼,是吗?”听到这句话,小宇的眼泪一下子掉了下来,却用力点了点头。妈妈接着说:“那我们先歇两分钟,等不疼了,妈妈陪你扶着栏杆走两步,要是还是怕,咱们就今天先到这儿,好不好?”后来小宇不仅慢慢学会了轮滑,遇到新挑战时,还会主动跟妈妈说“我有点怕,但想试试”。很多时候,孩子需要的不是“你要勇敢”的道理,而是“你的害怕我懂”的接纳。如果第一时间否定孩子的情绪,说“这有什么好怕的,真胆小”,只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感受不被理解,甚至怀疑自己“真的不行”,以后遇到困难更不敢开口;而先认可他的情绪,再轻轻推一把,才能让孩子感受到“即使我怕,爸爸妈妈也会陪着我”,这份安全感,才是勇气的源头。就像孩子不敢举手回答问题,别急着说“你要大胆点”,可以说“妈妈知道你担心回答错会紧张,其实很多小朋友都这样,要是你想试,我们在家先练习一遍,下次你想举手的时候,妈妈在窗外给你加油”;孩子不敢跟陌生小朋友玩,别催着“快去打招呼”,可以说“你现在还不太熟悉他们,所以有点犹豫对不对?我们先在旁边看看,等你想加入了,妈妈陪你一起去”。父母的第一回应,从来不是要立刻让孩子“变勇敢”,而是要让孩子知道:你的害怕很正常,我会陪着你,和你一起面对。当孩子的情绪被看见、被接纳,那份藏在“不敢”背后的勇气,才会慢慢发芽、长大,让他们在未来的日子里,敢于尝试,也敢于承认“我怕”——因为他们知道,身后永远有理解和支持的力量。
展开剩余13%发布于:广东省顺阳网配资-配资点评网-配资门户首页-股票杠杆网址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