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津市”本为自然地名,源于澧水古渡“傍津设市”。1949年首次设市时,因行政升级冠“市”字,形成“津市市”——前一市字为专名,后一市字为县级市通名(类似“沙市市”旧称)。
历史基础:津市自古因水运成镇,明代已为“千户之聚”的商埠,清代更成湘鄂边贸中心,与沙市齐名。
行政逻辑:单称“津市”易与普通集市混淆,而“津市市”明确其县级市身份(如“石家庄市”不省“庄”字)。若简化机构名(如“津市市监局”),可能弱化行政属性,暂无先例。
展开剩余78%🔀 与澧县合并为“澧州市”的可能性1. 合并呼声与基础
沅芷澧兰,同根同源,素有“九澧门户”之称,都是孟姜女的故乡。两地自古同属澧州,是全国最近县城,城区仅距4公里,方言、习俗高度一致,且1949年后经历九次分合。
发展现状: → 津市面积小(558 km²)、人口少(28万),产业强但空间受限;
→ 澧县为农业大县(93万人),缺工业支撑。合并后人口超120万,可整合津市港口工业与澧县土地资源,打造澧水流域中心城市。
政策推动:2016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明确“津澧合并设澧州市”,湖南省政府多次发文支持。
2. 现实阻碍
行政壁垒:两地财政、规划独立,争项目、抢资源现象频发(如重复修路、产业同质化)。
地市顾虑:常德担忧合并后“沅澧分治”(澧县GDP常德第一),削弱市域经济总量。
利益协调:机构精简、人事安排等敏感问题尚无方案,近年仅以“津澧新城”规划推进基建融合,未涉行政区划调整。
🚢 津市的独立发展突围合并未决之际,津市正另辟赛道:
重振水运:借津市港(澧水唯一保税仓)与深圳盐田港合作,开通国际集装箱航线,降低湘西北企业物流成本。
产业升级:聚焦生物医药(全国最大酶制剂基地)、食品加工(出口藠头特色),2024年工业税收增速超30%。
💎 名字不会轻改,合并仍待破局“津市市”暂难简化:双“市”虽拗口,但符合行政区命名规范,需更高层政策调整。
津澧合并概率大,但道阻且长。两城融城已是省级战略(《津澧新城2030规划》),若突破行政阻力,有望重现“古澧州”格局。短期更可能以经济协作区形式过渡,“澧州市”仍属远景目标。
未来两地能否“旧梦重圆”,既要看地方魄力,也需省级统筹——毕竟分合三百年,这次能否超越历史,值得观察。
发布于:湖南省顺阳网配资-配资点评网-配资门户首页-股票杠杆网址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